无糖可乐也不能喝了?6月29日盘后,常见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或致癌的消息迅速流传,并登上热搜。
(资料图)
据外媒消息,知情人士透露,世界上最常见的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或于今年7月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首次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
新京报记者就此求证世卫组织。世卫组织回应称,将于7月14日就这一话题发表相关内容,但未透露具体内容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5月份发布的《非糖甜味剂使用指南》显示,阿斯巴甜属于常见的非糖甜味剂或代糖(non-sugarsweeteners)。现有证据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在降低成人或儿童体脂方面没有任何长期益处,且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如增加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的风险。
国际饮料协会理事会(ICBA)6月29日发布题为《泄露的阿斯巴甜意见具有误导性,正在进行更全面的审查》的文件。该文件提到,国际饮料协会理事会执行主任凯特·洛特曼表示,泄露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这一低质量的科学研究结论可能误导消费者。国际饮料协会理事会仍然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充满信心,期待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证券时报记者发现,市面上部分汽水、果酱、水果罐头、口香糖等产品中添加阿斯巴甜。部分上市公司的产品中添加阿斯巴甜。
两家公司迅速回应
关于阿斯巴甜的消息发酵后,元气森林官方微博当晚称,元气森林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
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称,2022年11月,奈雪的茶已经宣布全部产品使用升级的天然代糖“罗汉果糖”。据悉,罗汉果是原产中国的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其提取物“罗汉果糖苷”是天然甜味物质。
证券时报记者发现,多家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产品中所用的阿斯巴甜的最大限量。
根据欢乐家2021年5月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在罐头产品中也使用了部分食品添加剂,其中,阿斯巴甜涉及到的产品有水果罐头和八宝粥等,最大限制使用量为1.0g/kg。
烘焙原料生产商海融科技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的植脂奶油产品、果酱产品均涉及到添加剂阿斯巴甜,最大限制使用量为1.0g/kg。
已中止IPO的冰峰饮料招股说明书提到,公司严格遵守HACCP管理体系标准,所生产产品食品添加剂均未超标。其中,橙味汽水、苹果汁汽水等产品中使用阿斯巴甜,用量小于0.6g/kg。
常用于无糖可乐 安全性问题饱受争议
国际饮料协会理事会(ICBA)6月29日发布题为《泄露的阿斯巴甜意见具有误导性,正在进行更全面的审查》的文件。该文件提到,国际饮料协会理事会执行主任凯特·洛特曼表示,泄露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这一低质量的科学研究结论可能误导消费者。国际饮料协会理事会仍然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充满信心,期待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作为人工合成的零热量高倍甜味剂,阿斯巴甜主要用于替代果葡糖浆、蔗糖等,常见于无糖可乐等饮料。
功能糖生产商保龄宝在2022年半年报中提到,进入21世纪之后,健康问题尤其是肥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许多国家陆续开始征收糖税。另一方面,安赛蜜、阿斯巴甜等高倍人工甜味剂的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甜价比更具优势,且与蔗糖相同甜度下提供的热量非常低。
在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等公司相继推出无糖可乐(人工甜味剂为阿斯巴甜和安赛蜜)的引领下,其他的饮料巨头亦快速布局以人工甜味剂为主导的无糖市场抢占份额,食品饮料行业的减糖化的趋势席卷全球。
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甜味剂资料,甜味剂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根据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食品中。
甜味剂的优点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出现分解失效现象,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不参与机体代谢。第三,甜度较高。第四,价格便宜。第五,不是口腔微生物的合适作用底物,不会引起牙齿龋变。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此前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文称,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甜味剂,作为蔗糖的替代物,广泛应用于食品产业的各个领域,但其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其每日容许摄入量上限为40mg/kg,专家建议消费者尽量避免过多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
该文章提到,阿斯巴甜自发现以来其安全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研究人员从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慢性毒性及致癌性等五个方面对阿斯巴甜进行安全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1)阿斯巴甜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实际无毒物;
(2)遗传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阿斯巴甜对大鼠的受孕率以及早期或晚期胚胎死亡率未产生不良影响,对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和精原细胞染色体均未见致畸变作用;
(3)生殖发育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的阿斯巴甜对大鼠、家兔、鸡胚胎未发现有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
(4)阿斯巴甜的神经毒性研究发现,尚无神经行为方面的疾病和症状与阿斯巴甜的摄入有关;
(5)慢性毒性及致癌性研究发现,未发现阿斯巴甜的摄入与脑部肿瘤的发生有关。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