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湖南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大多兼具趣味性、竞技性、文化性、技术性,具有十分独特的育人功能。《湖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大力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龙舟、舞龙舞狮等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充分挖掘湖南传统体育项目的育人功能,将其有机融入偏远山区的体育教育,不仅能提升广大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还可促进乡村地区非遗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
立足趣味性和表演性,增强儿童自信心自尊心。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引导,通常对参与学校学习和体育运动缺少兴趣。因此,激发其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成为体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湖南很多体育项目直接来源于乡村节庆民俗、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生活性、趣味性。可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农村体育课程设置中引入这些体育项目,培养儿童的参与兴趣。湘西州龙山县在体育教育中开展“艺术大课间”活动,将土家族摆手舞、“咚咚喹”等传统体育与游艺项目推广到校园,深受学生欢迎。湖南诸多传统体育项目还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表演性。学校可以在开展此类体育项目教学基础上,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体育运动会等形式,给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平台。
突出集体性和竞技性,提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普遍性格内向、孤僻,也会因为情绪控制力不强导致情绪波动、行为冲动,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有待提高。湖南大量民间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集体性和竞技性。比如瑶族的毛莱球(木头球),湘西地区的多人秋千,全省各地的舞龙、龙舟竞渡等都是集体合作的体育项目,又带有一定的竞技性和挑战性。在农村体育教育中引入集体性和竞技性传统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引导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学习如何与其他成员相互交流与帮助、相互竞争与合作,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相互尊重,从而走出相对封闭的心理世界,形成开放、健康的社会心态;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挑战自我的勇气以及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拼搏精神,塑造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更好融入到社会网络中。
彰显文化性和道德性,培养儿童健康健全人格。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功能。依托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农村体育教育,可以让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沉浸式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从而引导他们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品德培养内容。比如源自农耕文化的竞技类体育运动体现了人们勤劳淳朴的创业精神、敬畏自然的和谐理念,源自渔猎文化的武术类体育运动则彰显了人们刚健自强的奋斗意志、不畏艰难的不屈品格。正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依托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特色武术运动项目发展农村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很好地塑造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精神风貌,还可以引导他们体会和认同这些项目中蕴含的积极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德。
着眼技术性和应用性,促进儿童成才与乡村发展。《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积极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我省偏远山区大多为民族聚居区,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依托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农村体育教育,就应该对相关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和创新转化,将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引入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良性互动机制,积极依托各类展示平台和传习场所,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发现、输送和培养人才;努力构建农村儿童体育教育与乡村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格局。着眼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开展乡村体育教育,可以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产业转化预备人才,也可以通过文旅产业振兴繁荣偏远山区经济,进而反哺农村体育教育,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张毅 陈捷,作者分别系长沙师范学院教师,湖南省幼儿体质健康促进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沙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健康中国与幼儿体质促进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