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简单做个笔记,关于摸索到的组片头的一些用法。
请注意,以下内容均为个人想法,不一定正确。
组片头可以用来调整音量。一般来说常见的组片头时长在4到7秒左右,这个时间足够观众调整好手机的音量,点击屏幕隐藏播放进度条,或者锁定屏幕。因此通过调整组片头的音量,可以在视频最开始,引导观众把手机的声音调整到自己舒服的位置。这样你就可以通过控制后面视频的音量与片头音量的相对电平差,来控制观众在看到你的片子时感受到的听感。
以我自己为例,IMT的片头大概电平在-3dB左右,属于是我全片都可能达不到的音量大小(我自己的AMSV一般电平在-15dB到-3dB之间)。如果不对组片头做调整,片头将会是全片音量最吵的部分,这个是明显破坏观感的。观众要么往后看,全片曲子都没有片头大声,由于片头过响而感觉整个片子音量偏小;观众要么在观看过程中需要手动再次调整音量,这个对于观看体验而言又是一次明显的打断。这个让观众对于片子的第一印象可能不如你自己在制作过程中设计得那样好。
相反的,假设片头的电平在-15dB左右,观众将-15dB调整到了一个自己觉得舒服的位置(一般来说这个音量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然后开始观看视频。假设片子的开头是低潮,也在-15dB左右,相较于原来-3dB电平的音量设定,观众可以更清晰地听清楚这一段的音乐和音效设计。而随着后期情绪起伏,音量逐渐增大,观众也可以顺着这个过程体验到音量变化逐渐产生的对于情绪和观感的影响。
组片头可以用来控制影片节奏。这一点更多与片头的时长有关系。以我自己的作品为例,一个是去年风华比赛稿件《父亲》的制作(BV1H8411t7kw),影片整体节奏非常缓慢,对于开头而言,三个空镜还是不足以铺垫出慢慢进入的感觉。但是通过IMT和PC片头相连总共10秒的时长,它能够进一步地延长主角出场前的时间。而10秒的片头也足够让观众进入观看视频的状态,收回注意力,同样也调整到较为平缓的呼吸。从一个比较平静地状态开始看一个逐渐开始叙述的故事,相较于比较急躁的心态下直接开始看一个慢节奏的故事,前者的观感应该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好的。
同样的,除了放慢节奏,去让影片的开始更自然更舒服以外,组片头同样可以作为一个反差的铺垫。假设视频的开头是非常非常快节奏的,将这样的开头直接放在最开始,让观众在点进视频还未准备好的状态就开始播放,这样也有潜在的破坏观感的风险,因为观众的状态对于作者而言永远是不可控的因素。但使用一个,譬如节奏较为舒缓的片头,或是画面整体平稳没有大的动作的片头,或是一个logo停留了两三秒左右的片头,让观众进入状态,接受进片头的节奏,这时候通过组片头和影片实际开头的绝大的节奏反差,可能更能让观众体验到开头快节奏想要表达的状态。
组片头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观众对于作品的期待感。这一点是在Plot Club和群友们交流的时候由(https://space.bilibili.com/93366076)提出的。我仔细想了想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片头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是延长了观众看到正片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作品本身是什么样子的猜测,配合即将揭晓但又还差最后一点点才揭晓的状态,确实有概率让观众产生更大的期待感。
以上讨论到的内容要根据不同的片头风格和片头形式去做相应的调整。因为不同的片头有不同的内在节奏,不同的影片本体也有不同的开头方式。像是我个人而言,为什么IMT的片头要放在PC的片头前面,去接ASMV的开始,而不是反过来,同样也有着考虑到节奏的理由。一个由快到逐渐变慢的组片头去承接一个故事,可能观感会更好。
组片头的调整本质上是在增加作者对于观众状态不确定性的可控性。相较于观众未知状态对于片子本身观感的不可控,组片头的观看状态是可以被牺牲的(也就是可以被观众用来调整他看到影片的状态的),来换取一个你引导出来的观众状态。这一过程并不是说一定可以让观众怎么样,但至少可以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来控制观众观看后续视频的观感在一个相对更合理的范围内。